文章摘要

在订阅 Setapp 后我对自己使用的工具进行了整体更新。

# 写在前面

在 2022 年三月下旬,我开始订阅了 Setapp,虽然有些软件自己已经买断,不过出于对 “新鲜” 工具的好奇心,使我依然决定订阅这个软件大礼包。从结果上来说我认为这次订阅是超值的。在订阅开始后,我对 Setapp 的所有软件进行了浏览,在这个过程中配合自己的需求又找了一些其他软件,完成了对自己现有工具的彻底翻新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的体会就是 **:学习英语很重要。** 很多很棒的软件并不支持中文,而在订阅 Setapp 前我对这类软件是比较排斥的,所以几乎不怎么接触。这次订阅后我本着 “不能浪费钱” 的原则,对符合需求的软件逐一进行了尝试,发现很多时候语言并不影响使用,而且体验很好。

接下来我按照实际使用场景对这些软件进行介绍。软件间的协作与实际使用场景是我比较看重的点,单纯的介绍这款软件多牛逼我觉得意义不大。关于自动订阅追番的内容,我已经单独写了一篇文章,所以这里就不重复写了。

# 截图翻译流

# CleanShot X

macOS 有系统自带的截图系统,功能上可以说够用。不过这次我在 Setapp 的软件库中发现了 CleanShot X 后,便毅然决然的抛弃了系统截图。

CleanShot X 自带丰富的编辑工具,除了裁剪、画笔、图形这些系统截图也有的工具外,还有马赛克、顺序标签、高亮这些看上去高大上但是可能根本没机会使用的工具,不过有备无患嘛。

对我来讲体验增强度最高的功能是:截图后可常驻右下角等待进一步操作。大部分时候我截图只是为了分享给别人,比如发推或者发微信,并不需要保存。系统截图虽然也可以使截图停留在右下角,但几秒后就会自动保存到桌面,这几秒时间有时候可能不够我打开下一步操作的软件。而 CleanShot X 可以选择常驻右下角等待进一步操作,甚至可以多张截图一起常驻右下角,这就给了我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
接下来就是对系统截图的补充内容,滚动截图与 ORC 识别。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尺寸来说,很多内容并不能在一屏内完美展示,所以滚动截图逐渐成为了刚需,CleanShot X 的滚动截图体验很流畅,可以说是非常优雅了。而 ORC 识别在使用了大量英语软件后逐渐成为刚需,很多界面上的文本并不能复制,靠手动录入到翻译软件去翻译简直就是噩梦,所以利用 ORC 识别后储存到剪切板就很优雅了。在截图软件中集成 ORC 识别也是非常符合直觉的事情,毕竟操作都是一样的,不过 CleanShot X 的 ORC 支持语言好像并不多,中文和英语没问题,但是不支持日语。

# Mate Translate

前面已经提到,在使用大量的英语软件后,翻译成为了刚需,而利用 ORC 识别出来的文字不可能每次都打开 Google 翻译的网页来翻吧,所以我在 Setapp 中选择了 Mate Translate 来作为系统翻译工具。

Mate Translate 在翻译软件里属于功能非常全的那种,所以一定要对功能进行取舍。我最常用的是用快捷键直接翻译剪切板内容,配合 ORC 识别操作非常流畅。它还支持 Safari 划词翻译和整页翻译,不过因为服务器的缘故,需要配合科学上网,否则体验不如 macOS 自带的翻译功能,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推荐使用这个功能。

要说问题的话,大概就是不支持分行吧。比如有时候我把一篇文章直接粘贴进去的话,翻译结果就完全糊在一起了,而像 Google 翻译和 DeepL 都支持分行,在体验上会更好有点。

# 音像处理流

先说一个结论是:图片处理没有能打的过 Photoshop 的,所以它成为了我目前电脑里唯一的盗版软件,因为那个订阅费我是真的付不起。然后是视频处理,影片的自动归档部分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介绍的追番方案,对视频进行后期剪辑是在我的 Todo List 上的,不过啥时候有精力折腾就不知道了,不过这确实是一个防止电脑性能过剩的方法。

那么所谓的音像处理,抛开图片于视频就只剩下音乐了,受制于国区 Apple Music 的弱小曲库,我并不能将所有的听歌需求都交给他,但又不想完全回归本地音乐的阵营,所以讲自己的音乐导入 iTunes 就是一个需求了。

# Permte

众所周知,苹果阵营对文件格式还是比较苛刻的。而我在资源站下载到的无损音乐以 flac 和 wav 为主,若想导入 iTunes 的话,格式转换是绕不开的一道坎。视频文件我利用 iFlicks 自动在转换格式的同时刮削元数据,但音乐并不存在这么方便的软件,所以这两个步骤都需要手动完成。

Pernte 是一个专注于格式转换的软件,他只干一件事:转换文件格式。将文件拖进来,选择预设方案,转换,任务完成。非常简洁,而且可以设置在转换后自动删除源文件,自带的预设也包含了绝大多数苹果阵营支持的 “热门” 转换格式。

# Meta

在完成了音乐文件的格式转换后,实际上已经可以将音乐导入 iTunes 了,但是这并不优雅,因为音乐文件也是有元数据的,而元数据的缺失会影响资料库的整理,最直观的就是:没有好看的封面。

Meta 就是解决这个痛点的工具,方便快捷的修改音乐元数据是它的口号,这点它确实做到了,像改备忘录一样的更改元数据,通过拖拽图片即可快速更改封面图片,一键导入 iTunes,体验不能再好。

当然,人总是比较贪心的,比如说如果可以自动更新元数据是不是更棒?实际上这个功能确实是有的,点击最上面的地球图标即可。不过结果嘛,差强人意,从我经常整理的 ACG 音乐来看,很多音乐根本搜不到,还是需要自己去 Google。不过聊胜于无吧,偶尔中奖还是能减少工作量的。

# 知识管理流

众所周知,我是一个补习机构的老师。所以不管是考虑到工作的原因,或者是博客文章的撰写,我都是一个对知识输出有需求的人。

# NotePlan

最开始我用 GTD,发现我没那么忙。然后我用 Diarly,发现每天睡前记流水账救不了自己的焦虑。所以就想着如果有一个可以将 GTD 于日记结合的软件岂不美哉?于是我找到了 NotePlan。

首先它的功能更倾向于笔记类软件,这刚好符合我替换掉自带备忘录软件的需求,因为在系统自带三件套 “日历 - 提醒事项 - 备忘录” 中,备忘录太弱了。不支持 markdown,标签功能体验糟糕,不支持双向链接,不支持 Daily Notes,颜值还低。而 NotePlan 刚好在笔记功能上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几乎所有痛点,我现在甚至用它写完笔记后配合滚动截图分享出去。

NotePlan 的 Daily Notes 设计也很合理,它会自动读取日历与提醒事项中的内容记录在 Daily Notes 中,减少重复录入,还可以将 Daily Notes 作为当日备忘录使用,它甚至还会记录你的提醒事项在什么时间完成,不需要每天再用睡前的时间重复记录流水账了。

它自身也可以作为 GTD 工具使用,提醒事项预定日期的调整设置非常灵活,轻松将完成不了的任务发送到未来的某一天来督促自己。通过插件也可以将创建的日程发送到日历,不过我依然选择自己在日历中创建日程,主要是因为软件是英语界面,并没有支持中文,所以对插件的方面的教程我处于半懂半不动的状态,而且实际体验了一下日历创建日程这件事,感觉也不错,所以就坚持在日历中管理日程了。

# MindNode

思维导图工具。思维导图大概是我初三的时候第一次看到,这么多年过去了,虽然一直对它有所耳闻但实际使用次数屈指可数。但实际上我不用它的原因主要是并没有使用场景,实话实说我的工作内容大多都已经有了既定的流程逻辑,所以我只需要画出流程图然后按部就班的推进就行了。不过在我当老师之后面对知识体系的构建,当我开始写博客之后面对文章资料的收集,我发现我需要一个思维导图工具来帮助我理清思路。

选择 MindNode 的原因是它在 Setapp 软件库里,仅此而已。实际上也许 XMind 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说不定,不过我不想额外花钱订阅了。MindNode 能够满足我的所有需求,画思维导图理清思路,快速制作审美达标的思维导图放到博客文章中。而其他的功能并不特别重要,思维导图工具就是用来画思维导图的,而思维导图就是用来理清思路的,他不是写作工具,不负责知识的输出,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

# Obsidian

我需要一个数据库,一个高中数学的知识数据库。这是目前与我的职业相符的一个需求。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,想搭数据库或者想写代码,起因都只能是我需要这么一个玩意。而符合目前的主流知识管理风格,在工具成熟的今天,搭建知识数据库并不是天方夜谭,很多人甚至付费分享知识数据库(笑)。

而搭建这个数据库我选择的软件就是 Obsidian。特点是支持 markdown,支持双向链接,本地化数据库管理,数据不受制于软件厂商。

支持 markdown 几乎是我现在选择软件的一个硬性指标了,因为这能保证数据在我的多款软件中顺畅联通,而且 markdown 作为标记化语言可以让我把精力都花在内容上面,在心情好的时候泡杯咖啡换个主题,就能将知识翻新(视觉上)。支持双向链接,这是这两年对文稿管理方式的一个革新,我认为是最适合搭建知识数据库的一个方案。将论文、讲义、习题库,全部打散为一个个元素,再利用双向链接,配合文件夹、标签体系为其添加关联,既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录入,又强化了知识点间的关联性。本地化数据的好处就是数据是我自己的,我可以随时更换软件来编辑数据,也可以随时更换软件而不用考虑大量的数据迁移成本。

我知道 Obsidian 被很多人神话,配合社区的大量插件,这个软件有无限的潜力,然而我并不想要 All in one,我想要的是这个软件就是我的数学数据库,确定界限能够让我更清楚对这个软件使用的需求,在日后若有需要寻找替代品时能够有更明确的目标。

# Typora

知识需要输出,以讲义、文章的形式,而不是思维导图、数据库的形式,所以一个 markdown 写作软件是刚需。

Typora 的优点是自由度较高的自定义样式,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定制自己的主题,将自己常用的样式与 markdown 的标记样式结合,快速设置所需样式,将编辑器中的样式原封不动的导出为 PDF,直接在 Typora 中完成排版任务。

单从排版角度来讲,实际上的最优解应该是 LaTeX\LaTeX ,能够完成数学公式的排版,甚至还能绘制高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图表与函数图像,不过它太过于专注排版了,反而使用情景太窄。我并没有那么专业,所以我选择了 markdown 配合 css 代码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需求。

因为我的其他软件也都是以 markdown 来录入的文本,所以需要输出内容的时候,全程复制粘贴即可完成内容的添加,前期花点时间配置后期还是很省心的。

# 系统增强流

最后就是使用场景较为分散,甚至感知度都很低的系统增强软件了,这部分就有点像软件的大杂烩了,因为功能非常非常分散。

AirBuddy 可以在 macOS 中显示 AirPods 的连接动画提高易用性,而且附带的电量小组件也很实用,可以随时查看 AirPods 的电量。

Swith 可以通过手势快速完成窗口的布局调整,感知度很低,就像系统本来的功能一样,非常顺滑。

Wallpaper Wizard 可以实现桌面壁纸的自动更换,使用它的原因只是因为它就在 Setapp 的软件库中,之前用的克拉壁纸也是订阅制,所以索性就退订寻找替代品了。缺点就是没办法保存壁纸图片,当然这也可能怪我没找到按钮。

Surge 网络调试工具(笑),只为追求一个稳定性,毕竟我日常使用中对这类需求还是挺高的,虽然需求单一的情况下有免费的替代品,但一旦出现状况外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。

Movist Pro 是一个花钱解决问题的方案。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的,mpv 也是很好的播放器,不过在 macOS 上的适配和优化终归有那么一点点问题,比如我连接 AirPods 后快进会有明显卡顿,无法调用系统级媒体模块,终究不是那么优雅。而 Movist Pro 就在 Setapp 的软件库中,所以不用白不用嘛。

CleanMyMac 主要是用来卸载、更新软件的。卸载软件这个大家都懂,macOS 虽然能通过将应用图标移入废纸篓的方式完成软件卸载,但大部分时候都会有残留文件,只是看起来完成了卸载而已,所以这样的一个软件也算是刚需吧。更新软件方面算是意外惊喜吧,它发现软件更新非常及时。

Bartender 4 是状态栏管理工具。刘海屏实际上是把状态栏分为了左右两块,而这两块的面积真的不大,可谓寸土寸金。而总有些应用喜欢在这上面放一个没什么作用的图标(比如微信、钉钉,功能与程序坞中图标重叠),所以一个状态栏管理工具是刚需。我觉得它成为刚需正是说明了苹果开发的问题(笑),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程序坞中,一些常驻后台的应用还不支持隐藏程序坞中的 icon,导致我现在程序坞爆满,只好选择彻底隐藏程序坞。

更新于

请我喝[茶]~( ̄▽ ̄)~*

雾之 微信支付

微信支付

雾之 支付宝

支付宝

雾之 贝宝

贝宝